特邀中国钢琴家 聊聊孩子学钢琴的那些事
特邀中国钢琴家 聊聊孩子学钢琴的那些事毋庸置疑,钢琴绝对是中国娃娃学习最多的乐器。传说幼儿园里走一圈,10个学琴的娃娃8个都在弹钢琴,今天特邀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引进专家、钢琴系硕士导师武晓锋和准备一脚踏进来或者正在苦苦挣扎的琴童家长们聊聊学钢琴的那些事。
我自己是6岁半开始学钢琴的,我身边很多优秀的同行7-8岁开始学琴,著名钢琴家里赫特十几岁学钢琴。我个人建议孩子们4-7岁开始学钢琴比较合适,这里面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专注时间。准备开始学琴的小朋友需要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与老师顺畅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需要有10分钟左右专注学习的时间。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想要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显然难度太大,所以网传3岁是钢琴学习的最佳时间,我觉得并不准确。
初学钢琴,家里应该买一台什么级别的钢琴?购置钢琴时常常被提及的118、120代表什么,该如何选择?
诚实地说,当然是“越好”的钢琴,越好。购置钢琴时常常被提及的118、120都是立式钢琴的型号,代号表示琴的高度。型号越大,琴体越高,琴弦越长,价格越高,当然音色也不一样。大型立式钢琴、三角钢琴相比小型钢琴,音色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目前随着中国制琴工艺水平的提升,国产品牌的钢琴也有许多非常出色,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选择。前提是!这台钢琴需要发出清澈、悦耳、均匀的琴声,一台好琴是对孩子最初听觉审美概念的确立,反之则是在伤害孩子的“耳朵”。
在这里我想着重提一点,家长请将买琴当成一种“契约行为”。确定买琴,确定愿意为孩子花费几万元的购琴成本,确定主观上想让孩子坚持学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学琴之路充满艰辛,需要坚持,如果选择租琴或者买台电钢,到琴行里随便弹弹,类似将就的方式更像是在试探孩子学琴的心思,事先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往往很难长久地学习下去。
电子琴和钢琴完全是两种乐器,孩子的听觉、手指的触感,甚至键盘的宽度都是两码事。从尊重学琴规律的角度出发,如果想让孩子学钢琴,就从头开始学钢琴。家长“自以为”的捷径,后面需要更长的路再绕回原点。
拿我自身做例子吧,我开始学琴是在家乡南京,1985年南京市民的平均工资是40元/月,那时候我的老师一节钢琴课的学费是8元,到了1986年已经是10元了,相当于工资收入的1/4到1/5。今天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钢琴学费可能只是家庭收入的1/40,但家长们反而像菜市场买菜一样在比较、盘算。
孩子的光阴是最宝贵的,如果图离家近、图一堂课便宜50元100元,你浪费孩子的时间走了弯路,后期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纠正原来造就的错误,再走回正道上。
晓锋博士斜眼看过来:能称之为“专业”的老师都是从小花了重金和几十年的时间一路培养起来的,你觉得他会跳楼大甩卖吗?
孩子学习钢琴,如果不从事钢琴专业,后期可以进入音乐教育、声乐、作曲、录音、钢琴伴奏、流行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这些很多都需要钢琴基础。比如周杰伦,比如美国爵士乐钢琴家比尔 埃文斯。
可能更多的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只是想培养一种兴趣,陶冶情操。我希望家长们将钢琴学习当成赠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一种音乐上的享受。但这份礼物不是一块甜点,付了钱就能吃到嘴里。钢琴学习不是付了学费、买了钢琴半岛bo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需要孩子花费经年的辛苦付出才会有成果,而这份学习的坚持与努力本身也是给予孩子成长过程的礼物。
钢琴比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办方是商家,一类主办方是学术派。家长可以通过看主办方明确比赛性质,后者的含金量当然更高,但是孩子们所需要承担的压力也更大,需要具备的水平也较高。建议家长与老师多做沟通,了解孩子适合参加哪一类的比赛。比赛可以让孩子们找到差距,提升自己的水平,也是对自己学琴阶段性的总结,参加比赛还可以让孩子掌握一些自己的“招牌”作品,适当参加比赛还是很有好处的。
作为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艺术博士,您有长期海外留学经历,对那些准备走音乐留学之路的琴童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今天国内的音乐教育资源相比20年前我留学时期,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了。建议一,家长在孩子出国留学前要做多方衡量,不要为了一张洋文凭让孩子读国外“不入流”的大学——国外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水平还不如国内三线城市综合类大学的音乐专业。
建议二,如果确定让孩子留学,家长需要找专业人士对孩子的水平做全面、正规的评估,不要随随便便通过外服机构就把孩子送出去了。艺术专业是相对小众的领域,大多数外服机构侧重综合类大学,没有专业资质的人很难给孩子下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高校,这不是填几张表就能决定的。有的孩子随便出国,到了国外的高校又很被动,花费了几十万、几百万的留学生涯最后成了一场旅行,一些孩子干脆做起了代购。
建议三,如果孩子已经在国外深造了,我希望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练琴,更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深刻理解作品及创作背景,学习国外的想法、理念、人文精神。
曾经的海归是少数派,今天的留学更像候鸟迁徙,大批大批地出去,再大批大批地回来。选择留学的孩子们要调整好心态,真正的优势不是一张海外留学的证书,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能力、水平、综合素养。换句话说,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深造,自己学到本领才是今后择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