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的前世今生:聆听民乐的魅力
江南丝竹的前世今生:聆听民乐的魅力“江南丝竹”是将丝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流传于浙江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 618—907 年的唐代,浙江杭州一带的丝竹音乐就已随处可闻。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也因此得名,常见的乐器有
关于江南丝竹的源头,一直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无外乎这两种说法。一是“昆曲说”:认为丝竹器乐演奏形式脱胎于昆曲的伴奏。在昆曲改革的过程中,明代魏良辅、张野塘等人共同改造了“北曲”弦索,张野塘更是取法“大三弦”而创制“小三弦”用于昆曲的演奏。后来,魏良辅在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管之类的管乐器,这奠定了“丝竹音乐”的基础。说江南丝竹乐源于昆曲的凭证即在此,丝竹音乐成型过程中出现的器乐丝竹牌子曲,就是由数以千计的昆曲曲牌发展变化而来。
魏良辅,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而另一种说法是:“十番锣鼓说”,认为江南地区单纯的丝竹乐器组合形式源自丝竹锣鼓。丝竹锣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除去打击乐器,形成了丝竹乐器合奏。19世纪中叶以苏州、无锡一带为经济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普遍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便是“十番锣鼓”。当时,在上海西郊流行的《锣鼓四合》与后来的丝竹名曲《四合如意》存在着密切关系。以此为证,持“十番锣鼓说”者认为江南丝竹源于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地区的地方传统吹打乐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常州、上海等地亦很盛行。
江南独特的人文性情,致使江南丝竹入世而不入俗,自有一股雅致在其中,独属于江南音韵的音乐特色。
你可以说它清新脱俗;你也可以说它温婉悠长。任何形容词对江南丝竹的描绘,都是不过分的,因为它独特的音乐特色值得如此。
关于江南丝竹的音乐特色,其实已有不少人作过论述。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江南丝竹概述》讲义中,金祖礼就以“小、轻半岛bandao体育、细、雅”四字来概括过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小”是指乐队组织和乐曲结构大多是小型的,“轻”指音乐情趣侧重于轻快典雅,“细”则指演奏风格上的精致细腻,“雅”指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其后,也有人将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概括为“花、细、轻、小、活”;更有人将其不断更新与丰富,如“柔、细、轻”,如“绚丽、华彩、幽静、文雅、流畅、清越”等。现在,乔建中先生将其概括为“精致、柔婉、轻快、典雅”。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比较灵活,二胡、笛子是它的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除了二胡、笛子,也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等弹弦乐器,还有箫、笙等管乐器,鼓、板、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
江南丝竹与民乐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即兴演奏,没有固定的曲谱。有许多还未曾真正了解江南丝竹魅力的人,会将江南丝竹与民乐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江南丝竹同民乐完全是两码事。一般而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的人,对同一个曲目的理解也自有差异,所以演奏出来的乐曲肯定也是不尽相同。
不论是喧闹奢华中,增添其喜庆气氛的江南丝竹,还是生死别离中,用以抚慰心灵创伤的江南丝竹,我们看到,它都在用它独特的音乐触角去抵达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领域。而通过它散发出来的每一分魅力,我们又可以看到它在市井生活中的那一丝悠闲,还有在水乡之地中的几分热闹,这样的江南丝竹,怎能不惹人深爱?!
此次,孙文妍会长携何小栋、何小彤三位名家,在展示“研究会”江南丝竹秀美、平和、温婉的音韵气质同时,更为“城市之光 艺术课堂”的观众朋友们奉上临近中国新年的音乐祝福。
上海国乐研究会是上世纪40年代创建于上海的一个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其创始人兼首任会长是已故著名国乐大师孙裕德(1904-1981)先生。孙先生是我国清、之际《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传人汪昱庭的嫡传,早年即以琵琶演奏名世,更善洞箫,昔日曾以“洞箫大王”之美名享誉海内外,生前为上海民族乐团第一副团长。
上海国乐研究会于1941年成立后,坚持普及与提高民族艺术,曾先后三次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国乐专场演奏会及其他各种性质的演出。从1941年至1949年间,其中重要演出15次,慈善演出7次。如1942年11月15日为普育堂孤儿堂、圣母院、安老院等筹募款项的国乐演奏会;1944年10月由新闻报社、申报馆、联华银行主办“募集贷助学金”空前大演奏。1947年该会有在孙先生带领下去到美国巡演60余场,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业余民间音乐团体。孙裕德先生因此被当地的报纸誉称为“中国的音乐大使”。
1950年后上海国乐研究会集体加入上海国乐联谊会,孙先生任联谊会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该会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如参加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文艺界捐助抗美援朝的飞机大炮的演奏会,各种单位工会的成立庆典会等等。另外,该会的三分之二成员都被中国各音乐艺术学院,或专业的文艺单位吸收去成为专业教师或专业演奏员。
1981年之后,为配合上海地区编写《上海地区民间音乐集成》的工作需要,由孙裕德先生之女孙文妍召集了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老会员进行了复会。30余年来,在老会员的带领下。上海国乐研究会坚持了一周一次的丝竹音乐的排练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通过排练与演出的途径积极传承上海的民间音乐—江南丝竹乐,积极向社会宣传江南丝竹。仅2003年一年我们已累积演出了十八场,深得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