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了让钢琴说中国话依旧任重道远
100年了让钢琴说中国话依旧任重道远日前,两场《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经典回顾》音乐会在上海上演,集结了中国钢琴老中青三代演奏家、作曲家,用36首中国近百年来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串联起中国钢琴100年发展历史。两场音乐会散场,不少观众感叹:原来中国还有如此优美的钢琴作品!“中国作品远不只《牧童短笛》,观众对近代作品的不熟悉导致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很少被演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推广中国作品、“让钢琴说中国话”刻不容缓,这首先需要专家半岛·BOB官方网站、乐界,乃至观众,能够达成共识,其次,中国作品要获得认可,需要走向演出市场、走入日常教学、走进理论研究。
资料显示,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1913年赵元任《花八板与湘江浪》、1915年《和平进行曲》为起点;直到1934年中国钢琴乐诞生了第一个杰作:贺绿汀的《牧童短笛》;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再到上世纪50年代涌现出汪立三的《蓝花花》、丁善德的《儿童组曲》、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等一批优秀作品;王建中在上世纪60年代编创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又在1973年编创了《百鸟朝凤》;改革开放后,汪立三和王建中两位中国钢琴音乐标志性的人物,分别创作了《他山集》和《情景》,为中国钢琴音乐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笔;时间走到21世纪,陈其钢的《京剧瞬间》、张朝的《皮黄》等现代作品,又为中国钢琴音乐写下了全新注脚。
杨燕迪提出,在学校的教学中,作为业内人士应当有义务去做一些好的干预,比如在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国作品应占到一定比例;在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入中国作品的教学和演奏;从理论和批评上提高中国作品的鉴别力,包括“哪些中国作品好”“好在哪里”“对中国音乐研究有什么价值”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推进,才能使中国音乐被更多人熟知、接受、认可。
伊朗著名羽管键琴演奏家马汉·埃斯法哈尼曾说,音乐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与生俱来就拥有的能力。在孩子们身上,似乎可以看到中国钢琴作品破题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主任唐哲处了解到,每年上海音协钢琴考级教材中都会有意识地编排中国作品,有一年,演奏级9首曲目中有3首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今年也选编了2首中国作品:桑桐《春风竹笛》和谭盾《听妈妈讲故事》。“孩子应该从小接触中国作品。”唐哲说,对自己祖国音乐的认同应当从文化教育的启蒙时期抓起。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常务副主任杨韵琳对此表示同意,她甚至提议,作曲家应当走上教学第一线,为中国钢琴作品提供教学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张莹莹告诉记者,她对现行中小学音乐教科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外作品的比例存在严重不平衡,“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针对中小学阶段孩子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专业的音乐家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做得更多”。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详细】
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