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飚打击乐团音乐会:感受打击乐艺术多样魅力
李飚打击乐团音乐会:感受打击乐艺术多样魅力光明日报讯 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目中,打击乐器的概念基本限于鼓、镲、铃、钟和三角铁等,而对于打击乐艺术而言最基础的分类,却未必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作曲家柏辽兹在他的《配器法》中指出:“打击乐器分成两大类,定音打击乐器和非定音打击乐器”。这也就意味着,打击乐演奏艺术的丰富魅力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有待开拓的辽阔疆域,近日国家大剧院“2014漫步经典:从巴洛克到波萨诺瓦——李飚打击乐团音乐会”给了听众一次非常理想的了解机会。
在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中,引人瞩目的包括两首原本由真正的旋律乐器演奏的作品——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D大调协奏曲》和德国作曲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的《意大利协奏曲》。这是李飚打击乐团对两位巴洛克音乐大师键盘乐作品的移植。听李飚在打击乐马林巴上演奏这两首作品,让我惊叹的不仅是演奏家的精湛技巧,还有丰富的旋律表现力。尤其是在两首协奏曲同为行板的第二乐章中,李飚赋予音符的绵长连奏、宽广气息和深情歌唱,使巴洛克大师心灵深处的冥想、深思与哲理以最富有亲和力的方式直达我们眼前。
李飚打击乐团的曲目库存给人的感觉是源源不断,所以其音乐会每次都有新曲目与经典曲目的完美搭配,既温故,又知新半岛·BOB官方网站,让听者体验到新的感动。大剧院这场音乐会的名字“从巴洛克到波萨诺瓦”就标志着一种风格上的跨越和兼容。巴洛克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洋溢着盎然古风的艺术风格,而波萨诺瓦则是当今一种融合了巴西桑巴音乐与美国西海岸酷派爵士而风靡世界的全新音乐形态。这场音乐会还有一个超出打击乐领域的惊喜——特邀嘉宾歌手谷峰和钢琴家崔鸿根的出场。谷峰曾自学爵士鼓和打击乐,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爵士乐鼓手,尤以演奏拉丁打击乐见长。在由钢琴家崔鸿根和李飚打击乐团伴奏、谷峰演唱的歌曲《何时,何时,何时》《伊帕内玛的女郎》《多么美好的世界》中,轻松悦耳的演唱与打击乐细腻多变的节奏交织,即使对于像我这样很少从通俗歌曲中感受到乐趣的人,也是妙不可言的享受。
李飚打击乐团的成员之一菲利普·永克的《塔克拉玛干》我听了好几次,但这一次仍有极为新颖深刻的体验。这首以沙漠为表现对象的奇妙乐曲,正如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别名所映射的意向,是对空旷与细微、干涸与润泽、寂寥与生命的最深入生动的挖掘和表现。菲利普·永克对此曲的描述——“我想表达沙漠能够展现出的不同面孔的印象:寂静,空旷以及凶猛的沙漠风暴”——又何尝不是任何生命的写照?听这种精湛演奏,会从很多方面冲破甚至颠覆我们对打击乐艺术的传统观念。打击乐不仅是节奏和动感的代名词,是澎湃气势和火热的酣畅宣泄,它也能像小提琴一样委婉动人地歌唱,像钢琴一样浑然一体地交响。这种时刻的演奏和聆听,成为贝多芬在《庄严弥撒》总谱上所希冀的“发自内心——但愿也会——走向内心”的愿望的最好体现。在这样的演奏中,人类内心世界的万千风云与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融会贯通,音响世界的喧嚣静谧与视觉世界的光影变幻交汇互动,共同成就淋漓尽致的审美体验,这是真正大师级的演奏给听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被誉为在打击乐演奏领域奏出“华人最强音”的李飚,不仅是首位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华人打击乐演奏家,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世界级打击乐名家。迄今他已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演出,与柏林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乐团有过合作,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巴特基辛根音乐节、柏林爱乐大厅打击乐之夜等音乐节上举行过独奏音乐会。2006年他被柏林汉斯-埃斯勒国立音乐学院聘为打击乐教授,成为第一位在世界音乐学府担任教授的亚裔打击乐演奏家。他的卓越成就,使全世界对华人在打击乐这门在诸种演奏中最需要体力、耐力和敏锐节奏感的艺术上的天赋和潜力刮目相看,而他和他的国际阵容打击乐团每一次演奏,都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李飚和他的打击乐团以及对打击乐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