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发烧友王汉祥
口琴发烧友王汉祥说到口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应该是口琴最流行的时候了,很多年轻人都会吹奏几曲。今天我们百姓故事主人公70岁的王汉祥,就是一位口琴发烧友。
王汉祥的家在罗星街道鑫锋村,虽说之前靠务农为生,但家里的顶楼小房间却可以说是他耕耘的另一方沃土。这里就是他的音乐室,所有的口琴都放在这里了。
在靠着墙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王汉祥最珍爱的口琴,介绍起这些宝贝,他也是如数家珍。“这是复音口琴,它是一套,C调、升C调、D调、升D调,这是中音口琴,合奏的时候用,低沉一点,这是口琴,合奏的时候用的。”
介绍完不同种类的口琴,王汉祥用四把口琴为我们吹奏了一曲《花仙子之歌》。王汉祥告诉记者,因为这首歌有A调、有C调,还有升半音,因为口琴不能变调的,A调就用A调,一支升A调,一支C调、一支升C调,所以要用4支口琴。最多的时候一首歌可以用支6-8支口琴。
别瞧王汉祥现在可以这么自如地吹奏口琴,用他的话说,三年之前,他还是属于“吹着玩”的阶段。但他第一次接触口琴是50多年前了。“1959年,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我们学校还有国乐班,当时在嘉兴三中,有一个老师专门教乐器的,笛子、二胡,什么都有的,我选了笛子和口琴,但是没学好,口琴没人教的,就是按照说明书上看看,吹吹。”王汉祥说半岛·BOB官方网站。
王汉祥说,他吹口琴完全是属于自我摸索,虽然种了大半辈子田,但只要一有空,就会拿出口琴自娱自乐。直到几年前,因为儿子在杭州工作,他帮着接送孙子上下学,就住到了杭州。三年前,所在的社区要组织成立口琴队,于是自娱自乐的他有了重新提升的机会。王汉祥说,口琴队刚成立时有十多人参加,大多都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社区还请来了专业的口琴老师来辅导他们。一开始,要改变以前不正确的吹法,确实有难度的。
王汉祥告诉记者,口琴上的技巧还蛮多的,小提琴奏法、曼陀铃奏法、大小伴奏、高音伴奏、伴奏,之前由于没有接触过这些,连歌谱都不会看,现在拿到歌谱就可以吹。
现场,王汉祥为记者播放了一段口琴队的演出视频,那是杭州电视台的“百团大战”节目,他们是“和之韵”参赛队,与他们比赛的是“大华书场”参赛队。
王汉祥说,现在孙子上六年级了,不需要接送上下学了,所以他又回到了嘉善老家,但对于学的这门乐器,他时时刻刻都念着。现在,他就经常带着话筒、音响等设备去县城儿童公园、泗洲公园,甚至是嘉兴南湖边吹口琴。
现在,王汉祥每天都会在这间音乐室里吹两三个小时的口琴,如今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通过口琴结交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